陰莖勃起的狀態

〝三至〞陰莖勃起的三種狀態,即:〝怒而不大者,膚不至也;大而不堅者,筋不至也;堅而不熱者,氣不至也。〞《養生方》《天下至道談》

〝膚〞應指陰莖的皮膚,〝筋〞應指陰莖的筋膜和海綿體,〝〞應指陰莖的充血膨脹

〝四至〞陰莖勃起的四種狀態〝玉莖不怒,和氣不至;怒而不大,肌氣不至;大而不堅,骨氣不至;堅而不熱,神氣不至。〞《玄女經》。參見《中國方術正考》

氣不至〞即是真陽之氣不至也。真陽之氣不至,故而老二不怒、不大、不堅、不燙、不久矣

男性的年齢與勃起角度表現的繪畫(15歳、30歳、45歳、60歳、75歳)Devéria, Achille

男性的年齢與勃起角度表現的繪畫 (15歳、30歳、45歳、60歳、75歳)法國畫家 Devéria, Achille (1800-1857)

勃起角度與天真之氣氣至息息相關真元之命門王氣直接反映于勃起的強度。易言之,人之能〝提刀而立,為之四顧,為之躊躇滿志〞,端視人身正氣、火氣、腎氣之火候

小兒〝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脧作,精之至也。〞《老子》

者小兒之生殖器也。說文解字:〝脧,赤子陰也。〞

小兒不知男女交合性事,未嘗人事,筋骨雖柔弱,其拳握之力卻非常緊,老二強勁勃起,乃精氣固,腎氣充盛也。

精氣腎氣即是古人所謂的〝脧氣〞。

〝脧氣〞,〝脧是童子陰,脧氣與生俱來,是人的生命力所在。〞《中國方術正考》

小兒純陽之體,元精未泄,腎氣未破,真陽無損之身,精至氣至,腎氣養骨,故〝脧作〞,老二怒而發熱發燙,高高堅挺而舉也。腎氣者,王冰注曰:〝所稟天真之氣也。〞真陽也。《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

腎氣脧氣其宅或其所蘊藏之處曰命門。攸關人身生命之立命之門。

〝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繫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難經》

命門有火,藏精系胞,情慾發動老二及子宮方能熨燙如焚,男子怒舉堅挺,女子陰津流溢,以利交接合氣。命門無火,玉莖陽痿早洩,玄門牝戶清冷無情

〝精。古人所謂精與西方醫學所謂精有兩大不同:第一,它既可指射出體外的精液,也可指存于體內的精氣,即尚未形成精液的各種精華之物,特別是先天所秉的生命力。《十問》把後者叫「脧氣」;第二,它不僅用於男性,也用於女性。《合陰陽》有「男之精」和「女之精」的說法,特別是指女性生殖器的分泌液。現代性學家或稱之為「愛液」。〞《中國方術正考》

此一「女之精」恐怕就是女人高潮汩汩泌出之瓊漿玉液。竭其〝精〞,則耗散其真,真者天真之氣,脧氣也。真散,真陽之氣耗散也。手淫損及腎氣,傷及脧氣,耗散天真之氣,因此,無論男女皆能致令真陽毀損而亡陽易言之,亡陽乃男女無差別也。一樣的原因(手淫);同樣的後果(亡陽)。

注:《養生方》《天下至道談》《十問》《合陰陽》皆為1973年12月,湖南長沙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與房中有關的帛書與竹書。

《玄女經》,《中國方術正考》的李零謂:從《醫心方》引文看,似是《素女經》續篇,故或附于《素女經》內,合稱〝玄、素之法〞。

〝房中術也叫「接陰之道」,或「御婦人之術」在古代屬於方技之學。「接陰之道」,見馬王堆房中書《十問》。「御婦人之術」,見《後漢書‧方術列傳》注。〞《中國方術正考》

《醫心方》公元984年,日本永觀二年,宋雍熙元年,日本名醫丹波康賴所撰。

陽痿必早洩,早洩必陽痿。

陽痿,陽氣萎弱也。精氣清冷,精清不溫,情欲淡薄,就事無情,陽道不振,陰痿(老二)不起,起而不大,大而不長,長而不熱,熱而不堅,堅而不怒。陽痿就一定早洩。是典型的手淫亡陽證。患者命門火衰,腎冷如冰,身冷如屍,華英改容,青黃枯槁,瘦削清癯,脫髮面垢,腹中如扇,春夏五心煩熱,秋冬手足凌冷,沉陰密布,陽氣無法自振,體溫偏低,手腳冰冷,喜溫惡寒,厥逆囊縮,精寒自遺,滑精白濁,自汗盜汗,遇勞虛汗不斂,淋漓不止。吃喝熱食熱湯,頭臉蒸騰,狂汗如洗,面赤煩躁。心下動筑,怵惕怔忪,氣怯懦弱,氣短少氣,聲短息微,清谷鶩溏,腸澼濡瀉,尿溲淡白,泡沫簇擁,洒淅惡寒,下白溺白,足不任地,腰膝痠疼,屈伸不利…。

腎氣不溫則小便不縮,心腎不足則夢遺崩帶,秘精固氣,根在腎陽,其治在腎

手腳冰冷,〝四肢逆而不溫也,四肢者,諸陽之本。陽氣不足,陰寒加之,陽氣不相順接,是致手足不溫,而成四逆也。〞〝氣也,暖肌溫經,必憑大熱〞《傷寒明理藥方論》

附子大熱補氣,峻補腎命元氣,却陰扶陽〝申發陽氣,却散陰寒,溫經暖肌〞陽回氣復,元氣復盛,自爾老二壯盛,精力振奮,久久不洩。

命火陽微,腎氣不溫,則不能封藏而秘精固氣。命門無火,非有陰邪客之,非外有陰邪束縛而令腎陽不能外布,乃是真陽自身崩毀敗壞致之也。

補命火固陽根,化陰寒凜冽,召虛陽內返,非附子何能直入于腎中,以生元陽于無何有之鄉?

附子破陰回陽,溫經散寒,令殘陽敗火聚集整編,自體核心陽火轉旺發熱,重振體溫,心陽腎陽振興,火自內升,即可元氣復盛,強陽久久

正確了解病因病機,諦證審脈,即能快速掙脫早洩,強陽久久,找回失去的尊嚴!

〝單用附子〞不成方?

藥有七情畏惡。七情者,〝有單行者,有相須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惡者,有相反者,有相殺者。凡此七情,合和當視之,相須、相使者良,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不爾,勿合用也。〞《神農本草經》單用附子即是〝單行〞者也。單行就是單用一物,誰說單用附子不成方?!

〝治瘧病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漬,絞取汁,盡服之〞。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的屠呦呦從東晉‧葛洪(公元283-363)的《肘後備急方》獲得靈感,進而用乙醚萃取黃花蒿,經過一系列純化,獲得青蒿素。取青蒿一把,難道不即是單用青蒿一味一物

〝《孫兆口訣》,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息沉細,頭疼腰重,兼治陰毒咳逆等疾方:治陰盛格陽傷寒,其人必燥熱而不欲飲水者是也,宜服霹靂散,附子一枚,燒為灰,存性為末,蜜水調下,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氣然後熱氣上行而汗出,乃愈。〞《肘後備急方》葛洪治陰毒傷寒,陰證流感或感冒,不亦是單用一物附子?!

服食附子之時機

〝或問:「服食藥物,有前後之宜乎?」

抱朴子答曰:「按《中黃子服食節度》云:『服治病之藥,以食前服之。養性之藥,以食後服之。』吾以咨鄭君(葛洪之師鄭隱):『何以如此?』鄭君言:『此易知耳。欲以藥攻病,既宜及未食,內虛,令藥力勢易行。若以食後服之,則藥但攻穀而力盡矣。若欲養性,而以食前服藥,則力未行而被穀趨之下去不得止,無益也』。」〞《抱朴子》

〝病在胸膈以上者,先食後服藥,病在心腹以下者,先服藥後食。病在四肢血脈者,宜空腹而在旦;病在骨髓者,宜飽滿而在夜。〞《神農本草經》

養性之藥者,補養生命之藥,養生也。〝養性以應人,欲遏病補虛羸者〞也。附子既攻病又養性,陰寒在下,虛陽上浮,溫下以鎮炎上虛火。通行十二經,無所不至,補陽即所以滋陰,四肢血脈骨髓皆必用之。故食前食後,旦夜晨昏饑飽無不宜。

《中國方術正考》裡對附子的論述:

〝1977年安徽阜陽縣雙古堆漢墓出土的西漢雙古堆漢簡《萬物》述及:

服烏喙百日,令人善趨也。 烏喙即是附子

烏喙與?使馬益走也。

服烏喙令人或馬疾行善趨,1973年馬王堆帛書的《養生方》中《走》與《疾行》篇亦論及此類方術。《走》包括九個方子,前四方都是以烏喙為主藥。《養生方》以烏喙作輕身益力壯陽之用,其思維不無與疾行善趨之功有關。上述輕身益力、疾行善趨之方往往使用烏喙。烏喙是一種有劇毒的塊根植物(學名叫Aconitum carmichaeli)古人往往按其生長期的不同或形狀的不同把它分為若干種,如《博物誌》卷四〝烏頭、天雄、附子一物,春秋冬夏採各異也〞,《廣雅‧釋草》〝 (音桌zhuo,又稱附子),奚毒,附子也。一歲為萴子,二歲為烏喙,三歲為附子,四歲為烏頭,五歲為天雄〞,皆其異名。烏頭是其母根,較大;附子是其子根,較小;天雄是其尤為長大者。《神農本草經》卷三也收有附子、烏頭和天雄,就是按從小到大排列。該書除指出這類藥可以治關節炎、咳嗽哮喘、外傷等病,也提到它有〝強筋骨,輕身健行〞的功效,這種藥能令人或馬跑得快,主要是因為它含有一種叫烏頭鹼的成分,對神經系統有刺激作用。烏喙有劇毒,(古人煎其汁做箭毒,名〝射罔〞),服之宜慎,要有特殊的配方,並備有解藥。(《博物誌》卷四引《神農經》是以大豆解之。《五十二病方》有《毒烏喙者》也講這類解藥,其中第四方亦用大豆),故《神農本草經》入於下藥,(下藥都是有毒的藥)。但《淮南子‧繆稱》云:〝天雄、烏喙,藥之凶毒者也,良醫以活人〞,《太平御覽》卷九九○引《神農本草經》佚文也說附子是〝百藥之長〞。現已出土的醫方,像馬王堆帛書《五十二病方》、《養生方》和旱灘坡醫方簡,各種方子都常常配有烏喙(用于治外傷、內痔、癰疽、瘡痂、疥癬、潰瘍,並可壯陽、止咳平喘、除風寒濕痹)。可以說明這種藥在古代是相當重要的。〞《中國方術正考》

附子中毒,經本人長期體驗,立即以大量食物入腹,毒性即被食物中和而緩緩解除,是最有效的解毒對策!

注: 1973年長沙馬王堆醫書《五十二病方》、《養生方》的內容有很多原始、巫術的成分,醫方也是以單方為主。或僅用一兩味藥。易言之,當時使用烏喙〝疾行善趨、輕身益力和壯陽〞恐怕即是單用附子

1972年甘肅武威旱灘坡漢墓出土之醫方簡牘約當東漢前期。

2012年四川成都金牛區天回鎮老官山出土的醫簡《六十病方》是目前出土發現最早具有“君臣佐使” 方劑結構思維的醫書。部分極有可能是失傳了的中醫扁鵲學派經典書籍。

中國方術正考中國方術續考抱朴子內篇重廣補注黃帝內經素問神農本草經醫心方斷鬼交醫心方房內篇

 
arrow
arrow

    昆吾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