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炁」是一種生命力。一種能力。

手淫者具有一種特徵:特別容易流汗,動靜皆汗出,動則滿身大汗,汗出如洗淋漓如雨。在30℃以上的夏季形態氣候,靜止坐臥不動也翕翕然發熱自汗涔涔。吃喝熱食辣味更是頭汗如珠迸出;滾滾追逐而落,頭臉熱氣蒸騰狂汗不歇。沐浴之後也難清爽,立即被拭揩不及的汗出所汙染。晝日醒時自汗;夜寐則盜汗連連。無論是汗自出或盜汗皆畏風惡寒。

不因傷寒、傷風、外感的體虛出汗就是「氣虛」;衛表不固。

何謂氣虛?「氣虛」指的是「五臟六腑正氣虛弱」,就如張景岳於《景岳全書·傳忠錄》所謂之:「如心氣虛則神有不明,肺氣虛則治節不行,脾氣虛則食飲不能健,肝氣虛則魂怯而不平,腎氣虛則陽道衰而精少志屈,胃氣虛則倉廩匱而並及諸經,三焦虛則上中下俱失其職,命門虛則精氣神總屬無根。」。心、肝、腎、肺、脾、命門、三焦……等皆虛矣!

 

 

氣虛泛指機能不足,元氣虛弱之證。一般症狀有面色蒼白青黃,頭暈、氣短,動則汗出,語音低微,倦怠乏力等。非僅僅只是肺氣虛。《素問·通評虛實論》:「氣虛者,肺虛也。」因肺主氣,吸入氧氣呼出二氧化碳。請參見生理學家潘震澤之

將空氣吸入肺臟,主要是為了氣體的交換:空氣中的氧經由擴散進入肺泡外圍的微血管,由其中的紅血球攜帶傳送全身細胞;同時,微血管裡的二氧化碳,則由擴散進入肺泡,隨呼氣排出體外。氧是所有細胞代謝產生能量所必須,二氧化碳則是過程中的副產品;沒有足夠的氧,細胞就無法存活,二 氧化碳不排出體外,則會造成體內酸中毒,一樣活不下來。

或僅指脾肺氣衰。《雜病源流犀燭·虛損癆瘵源流》:「氣虛者,脾肺二經虛也。或飲食,或勞倦,氣衰火旺,四肢困熱,無氣以動,懶於言語,動作喘乏,自汗心煩。認為肺氣受中焦脾土所生,故一般氣虛以脾肺兩虧為主。

「炁」是一種生命力。一種能力。不是物質三態:固態、液態、氣態的氣體狀態。不是由體液、精液、腎水加熱轉化而來的氣體!「炁」若是精液氣化之氣體,遇冷將冷卻再度回復成精液。嚴寒冬天豈不精液滿滿溢流?

有生命力;力量、生機、活力、熱能才能源源不絕湧現維持機體正常生理功能。

不愛爬樓梯是身體太虛

氣虛體質就是由於一身之氣不足,以氣息低弱、臟腑功能狀態低下為主要特徵的體質狀態。氣虛的氣,應理解為一種能量,是一個綜合的概念。氣,是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本物質,是人體的能量,而氣虛主要還是以元氣虛弱為主。

氣虛的病理反映可涉及全身各個方面,如氣虛則衛外無力,肌表不固,而易汗出;氣虛則四肢肌肉失養,周身倦怠乏力;氣虛則清陽不升、清竅失養而精神萎頓,頭昏耳鳴;氣虛則無力以率血行,則脈象虛弱無力或微細;氣虛則水液代謝失調,水液不化,輸布障礙,可凝痰成飲,甚則水邪氾濫而成水腫;氣虛還可導致臟腑功能減退,從而表現一系列臟腑虛弱徵象。

人體氣、血、陰、陽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甚至根本為同一個原因所致。

氣虛補氣,陽虛助陽,但陽虛的,每多包括氣虛;而氣虛的,常易導致陽虛。氣虛和陽虛是表示機體活動能力的衰退。同時;氣為陽是「動力」,氣行血亦行,氣虛血亦虛,氣滯血亦滯,氣者血之帥也。血虛又常需補氣藥。補氣藥又常用於血虛的病症,因為氣旺可以生血。尤其在大失血時,必須運用補氣藥,因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速固」。所以,臨床上有「血脫益氣」的治法。這說明人體氣血陰陽有著相互依存的關係。甚至根本為同一個原因所致。

 

「炁」是推動一切體液:津液、精液、血液經由飲食水穀化生,以及水分代謝的能力。「炁」損傷將會有如下一些典型病徵表現:

氣虛自汗

見明‧龔居中《紅爐點雪》。氣虛自汗由氣虛表衛不固所致,症見自汗惡風,汗出身冷,疲乏無力,脈微而緩或虛大。

氣虛下陷

氣虛下陷,中氣不足下陷,可致脫肛、子宮下垂。

氣勝形

一種形氣相失的病證。人體以元氣為本,元氣充足雖形體瘦小,仍屬健康。若因疾病的緣故,形肉大脫,喘急氣滿,元氣無所依附者,為氣勝形,是垂危之候。《靈樞·壽夭剛柔》:「平人而氣勝形者壽,病而形肉脫、氣勝形者死,形勝氣者危矣。」

氣虛耳聾及氣虛耳鳴

《醫學準繩六要》:「氣虛耳聾,右脈大而無力,或濡而細,證兼倦怠,口中無味等內傷證者,屬氣虛」。氣虛耳鳴見巢元方《諸病源侯論》。耳鳴並非用腦過度、整天戴著MP3或高脂飲食所致。請看:耳鳴苦不堪言!少吃重鹹高脂食物 遠離威脅

氣虛短氣少氣

內傷短氣之一。見《症因脈治》卷二。多由本元素弱,勞倦中氣或大病後元氣耗傷所致。證見氣怯神離,言語輕微,氣不接續。脈微弱或浮大者,為陽微或真陽外越。氣少亦稱氣短。呼吸無力或淺表、急促的症狀,病人自感氣的交換不足。

  少氣,呼吸微弱短促,言語無力。出《素問·玉機真臟論》。多因臟氣虛弱或水飲內聚所致。《諸病源候論·少氣候》:「肺主於氣而通呼吸,臟氣不足,則呼吸微弱而少氣。水飲內停,則胸痛少氣。」

氣虛喘逆或氣虛喘

見《症因脈治·喘症論》。即氣虛喘。肺氣或元氣不足所致的氣喘。見《證治匯補》卷五。又名氣虛喘逆。或因本元素虛,或大病大勞後失於調養,或過服克削之劑,元氣大傷,而致氣虛喘逆。證見身倦懶怯,言語輕微,久久漸見氣不接續,喝喝喘急。《景岳全書·雜病謨》:「氣虛之喘十居七八,但察其外無風邪,內無實熱而喘者,即皆虛喘之證。

氣虛不攝

①泛指臟氣虛,統攝失職,可見自汗、遺精、洩瀉、遺尿、崩漏、便血、不能攝涎;以致口涎多而自流。……等證。

②指氣虛不能攝血而見各種出血症狀。

氣虛痺

氣虛陰盛所致的痺症。《醫學入門·痺風》:「氣虛痺者,關節不充,一身如從水中出,陽虛陰盛也。

氣虛崩漏血崩

崩漏:多因素體虛弱,或憂思不解,或飲食勞倦,以致氣虛下陷,統攝無權,沖任失約,致成崩漏。症見經行下血量多或淋漓不斷,月經過多。色淡質稀,神疲氣短。氣為血帥,氣虛不能攝血,除了崩漏月經過多還會見諸各種出血。嚴重者氣陷血崩。

血崩:症見下血量多,色淡質稀,睏倦乏力,怠惰嗜臥,動則氣短而血下更多,汗出肢冷,昏不知人,脈微欲絕,為氣陷血脫之危候。

氣水腫

水腫之一。肺腎不足,水氣留滯皮膚的病證。《太平聖惠方》卷五十四:「夫腎主水,腎虛則水妄行;肺主氣,肺虛則衛氣不能循環。水之與氣,留滯皮膚,令身體四肢腫滿,故名氣水腫也。」證見腫滿喘急,大小便澀,胸脅煩悶等。

氣衰嘔吐

見清·羅應章《經驗醫庫》。脾胃氣虛不化所致。證見嘔吐,面白唇淡,形寒胃冷,口渴不欲飲水。

心氣虛

①由老年臟氣日衰,汗、下太過,或勞心過度心氣耗損所致。症見心悸,短氣(活動時加劇),自汗,胸悶不舒或痛,面色(白光)白,體倦乏力,舌質淡,舌體胖嫩,苔白,脈 虛等。氣為陽,心氣虛亦作心陽虛。

②指心氣虛弱所致的證候。《小兒藥證直訣》(錢乙):「心主驚,……虛則臥而悸動不安。」症見心悸氣短,動則加重,自汗,舌質淡紅,苔白,脈細數無力,或兼面(白光)白,倦怠乏力等。多由胎元不足或病後體虛而成。心陽虛 。除心氣虛的證候外,還有面色蒼白,形寒肢冷,心區憋悶,舌尖涼感。嚴重者出現心陽虛脫時,可兼見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口唇青紫,呼吸微弱,甚則神昏,脈微細欲絕。治宜回陽救逆。用大劑參附湯或人 參四逆湯灌服。

兩則《類證活人書》卷四裡的敘述:《類證活人書》宋‧朱肱 (公元960-1127)

(二十五)問身微熱煩躁.面赤脈沉而微此名陰證似陽也,陰發躁熱發厥,物極則反也。大率以脈為 主,諸數為熱,諸遲為寒,無如此最驗也。假令身體微熱,煩躁面赤,其脈沉而微者,皆陰證也。身微熱者;裡寒故也。煩躁者;陰盛故也。面戴陽者;下虛故也。若醫者不看脈,以虛陽上膈躁,誤以為實熱,反與涼藥,則氣消成大病矣。外台秘要云:陰盛發躁,名曰陰躁。欲坐井中,宜以熱藥治之。仲景少陰證面赤者,四逆加蔥白主之。

(二十七)問身冷脈細沉疾,煩躁而不飲水。此名陰盛隔陽也。傷寒陰盛隔陽者,病患身冷,脈細沉 疾,煩躁而不飲水者是也。若欲引飲者非也。不欲飲水者,宜服霹靂散。須臾躁止,得睡汗出即瘥。此藥通散寒氣,然後熱氣上行,汗出乃愈。火焰散、丹砂丸並主之。

晉‧葛洪(284-363)《肘後備急方》卷二。治傷寒時氣溫病方第十三對陰毒傷寒之治法:

《孫兆口訣》,治陰毒傷寒,手足逆冷,脈息沉細,頭疼腰重,兼治陰毒咳逆等疾方。

川烏頭,乾薑等分為粗散,炒令轉色,放冷,再搗為細散,每一錢,水一盞,鹽一撮,煎取半盞,溫服。

又方,治陰勝格陽傷寒,其人必燥熱而不欲飲水者是也,宜服霹靂散(即為單用附子),附子一枚,燒為灰,存性為末,蜜水調下,為一服而愈,此逼散寒氣然後熱氣上行而汗出,乃愈。

腎氣虛

指腎臟功能減弱。症見滑精、早洩,尿後餘瀝,小便頻數而清,腰膝痠軟,聽力減退,短氣,四肢不溫,脈細弱等。主要表現在生殖、生長和發育機能的活動。《素問·上 古天真論》:「女子七歲腎氣盛,齒更髮長,……丈夫八歲腎氣實,髮長齒更。二 八腎氣盛,天癸至,精氣溢瀉,陰陽和,故能有子。三八腎氣平均,筋骨勁強,故真牙生而長極……」

汗出如油

指汗出如油之狀,黏膩不易流動。見《傷寒發微論》。多見於病危虛脫之證。 汗出粘滯如油。又稱粘汗油汗。《雜病源 流犀燭·諸汗源流》:「 云油汗,即粘汗 也。」。

絕汗

又稱脫汗。真氣將敗絕時出的汗,為病危 時陰陽離決的見症之一。《素問·診要經終論》:「絕汗乃出,出則死矣。」《靈樞·經脈》:「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離則腠理發洩,絕汗乃出。」常見 以下幾種類型:氣絕者,汗出如珠,著身不流;氣散者,汗出如油,喘促不休;虛極則冷汗不止。

「帝曰: 願聞十二經脈之終奈何? 岐伯曰:太陽之脈 ,其終也戴眼,反折瘈瘲,其色白,絕汗乃出,出則死矣 。」診要經終論篇第十六《黃帝內經‧素問》

絕汗又名脫汗 。病情危重,汗出如珠之證。《醫碥。汗》清 ‧何夢瑤(西元 1751年):「脫汗陰盛格陽 汗從陽脫,味淡不咸,如珠不流,為汗絕,不治。」

冷汗

指多汗之屬陰證者。見《類證活人書》卷四。又名陰汗。由陽氣虛衰,陰寒相乘,以致汗冷肢冷,甚則身冷。《景岳全書·汗證》:「陰汗者,冷汗也。」「所謂寒者,非曰外寒,正以陽虛內虛,則寒生於中而陰中無陽,陰中無陽則陰無所主而汗隨氣洩。」故大驚大恐大懼,令人汗出,是皆陽氣頓消,真元失守之兆。又病後產後,或大吐大瀉失血之後,亦必多汗出,以陽隨氣去之故。

上述這些徵象症侯群………手淫亡陽者悉數俱備或於氣溫下降或於極端勞動之後出現。啥是「本元素弱、素體羸弱、飲食勞倦、中氣或大病後元氣耗傷、大病大勞後失於調養、久病產後、大吐大瀉大失血…………內傷氣虛」?說得相當含蓄模糊,這實在有夠瘋狂,千百年來中醫竟然相信這種狗屁。請仔細深思,所謂勞倦就是手淫耗傷!大失血何以氣散?何以氣虛氣亡需要生氣於無何有之鄉?何以不言補水?有形之精血同源同為飲食水穀所化,手淫之失精並非單純失精而是炁亡,先天真氣迅速滅亡!亡陽!「有形之血,不能速生;無形之氣,所當速固」。氣回血方能生。無需補精補水精自充!

久病大病、大勞、大吐、大瀉、大失血………後通通不會炁亡。久病大病後若還炁亡需挽回生命於頃刻能叫「病後」嗎?是疾病惡化!病癒之後的虛弱或任何原因導致的氣虛於「原因」消除之後只需補充營養食物短暫調養休息,頂多數天即能完全恢復元氣恢復血氣健康。一時的勞倦氣弱並非氣亡,大勞、大汗(激烈運動勞動或誤汗)、大瀉(誤下或中毒)、大出血(手術、月經或外傷)後根本不會炁亡。只有手淫耗傷「真元」「真炁」亡陽之後才會自汗大汗!精血無能由食物順利轉化才會血衰精極眩暈,真正大失血!無陽無火又暢飲生冷寒涼滋陰解熱才會滑利大瀉!

氣虛之治法:

 

氣虛之治法世所最被推崇的莫若「人參」!最有名的就是「獨參湯」與「參附湯」。以及玉屏風、補中益氣湯等。人參經由明‧李時珍 (1518-1593)、明末‧張景岳(1563-1640)、清初‧陳士鐸(1627-1707)、三大家輪番之謬論加持之後,更是被以為是止汗、救亡、固脫、復脈的聖藥。其中尤以陳士鐸的論點最胡扯,完全盜用附子的主治效能。使得亡陽證益加詭譎莫測與隱晦不明。

《本草綱目》論人參。明‧李時珍

「………白飛霞云︰人參煉膏服,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白飛霞為韓懋。明初西元1441-1522年,著有《韓氏醫通》。)…………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暈。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作四帖,每帖以生薑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濟生方》。………….. 喘急欲絕,上氣鳴息者︰人參末,湯服方寸匕,日五、六服效。《肘後方》。 冷痢厥逆、六脈沉細,人參、大附子各一兩半。每服半兩,生薑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水二盞,煎七分,空心溫服。《經驗方》……………….」

《景岳全書》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 上 人參。明‧張景岳

「……陽氣虛竭者,此能回之於無何有之鄉;陰血崩潰者,此能障之於已決裂之後。………人參之性,多主於氣,而凡臟腑之有氣虛者,皆能補之。 然其性溫,故積溫亦能成熱,若云人參不熱則可,云人參之性涼,恐未必然。雖東垣云:人參, 黃耆為退火之聖藥。丹溪云: 虛火可補,參朮之類是也。 此亦皆言虛火也。 而虛火二字,最有關係。若內真寒而外假熱者,是為真正虛火, 非放膽用之,必不可也。………」

《本草新編》論人參。明末清初‧陳士鐸

「………..人參是氣分之藥,而又兼陰分,所以陽生而陰亦生,救元陽正所以救真陰也。君以為舍喘之外,別不能用參以補腎,吾以為凡用參救絕者,無非補腎也,腎氣不生,絕必難復。然則救絕者,正救腎也。故腎不至絕,不必用參;腎既至絕,不得不用參矣。

大凡氣絕者,必皆宜用人參以救之,蓋氣絕非緩藥可救,而腎水非補陰之藥可以速生。

若內傷之喘,乃平日大虧其脾胃之氣,一時氣動,挾相火而上衝於咽喉,覺臍下一裹之氣升騰,出由胸膈,直奔而作喘,欲睡不能,欲行更甚,其狀雖無抬肩作聲之象,然實較外感之症而大重。蓋病乃氣不歸原,腎氣虛絕,下無藏身之地,不得不上而相沖,看其氣若盛而實虛,非有餘之症,乃不足之症也,此時若用外感之藥,則氣更消亡,不得不用人參以挽回於垂絕。然而少用則泛上,轉覺助喘,必須用至一二兩,則人參始能下行,生氣於無何有之鄉,氣轉其逆而喘可定也。 

至火衰而陰虛者,人參斷宜重用。腎中下寒之劇,則龍雷之火不能下藏於至陰之中,勢必直衝而上,至 於咽喉,往往上熱之極而下體反畏寒,兩足如冰者有之。倘以為熱,而投以芩、連、梔、柏之類,則火焰愈熾,苟用人參同附子、桂、姜之類以從治之,則火自退藏,消歸烏有矣。蓋虛火不同,有陽旺而陰消者,有陰旺而陽消者,正不可執之概用人參以治虛火也。 

然而人參亦有單用一味而成功者,如獨參湯,乃一時權宜,非可恃為常服也。蓋人氣脫於 一時,血失於頃刻,精走於須臾,陽絕於旦夕,他藥緩不濟事,必須用人參一二兩或四五兩,作一劑,煎服以救之。否則,陽氣遽散而死矣。此時未嘗不可 雜之他藥,共相挽回,誠恐牽制其手,反致功效之緩,不能返之於無何有之鄉。一至陽回氣轉,急以他藥佐之,才得保其不再絕耳。否則陰寒逼人,又恐變生不測。

如清陰寒也,必加附子、乾薑。

蓋天地之道,陽根於陰,陰亦根於陽。無陰則陽不生,而無陽則陰不長,實有至理,非好奇也。有如氣喘之症,乃腎氣之慾絕也,宜補腎以轉逆,故必用人參,始能回元陽於頃刻,非人參入腎,何能神效如此。

虛症如傷寒脈浮緊,遍身疼痛,自宜用麻黃湯矣,但其人尺脈遲而無力者,又不可輕汗,以榮中之氣血虧少故耳。氣血虧少,不勝發汗,必須仍用麻黃湯而多加人參以補之,使元氣充足,能生氣血於無何有之鄉,庶乎可矣。倘少用人參而多加麻黃,則元氣既虛,力難勝任,亦取敗之道也。

或問傷寒臟結,亦可用人參以救之乎?夫臟結之病,乃陰虛而感陰邪,原是死症,非人參可救。然舍人參又無他藥可救也。蓋人參能通達上下,回原陽之絕,返丹田之陰雖不能盡人而救其必生,亦可於死中而療其不死也。

或問傷寒傳經,入於少陰,手足四逆,惡寒嘔吐,而身又倦臥,脈復不至,心不煩而發躁,是陽已外越而陰亦垂絕也。用人參於附子之中,亦能救乎?嗟乎。陰陽兩絕,本不可救,然用人參於附子之中,往往有生者。蓋真陰真陽,最易脫而最難絕也,有一線之根,則救陽而陽即回,救陰而陰即續也。以真陰真陽原自無形,非有形可比。寧用參、附以生氣於無何有之鄉,斷不可先信為無功,盡棄人參不用,使亡魂夜哭耳。

或問傷寒傳經,入少陰,脈微細欲絕,汗出不煩,上吐而下又利,不治之症也,亦可用人參以救之乎?夫舍人參又何以救之哉,但須加入理中湯內,急固其腎中之陽,否則真陽擾亂,頃刻奔散,單恃人參,亦無益矣。……………」

今人輒云以人參回陽,此說倡自宋元以後,而大盛於薛立齋、張景岳、李士材輩,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尤為雜沓,學者必於此等書焚去,方可與言醫道。──清‧陳修園

《本草經讀》清‧陳修園 論人參:

「………氣味甘,微寒,無毒。主補五臟,安精神,定魂魄,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久服輕身延年。

本經止此三十七字,其提綱云:「主補五臟」,以五臟屬陰也。精神不安,魂魄不定,驚悸不止,目不明,心智不足,皆陰虛為亢陽所擾也。今五臟得甘寒之助,則有安之定之止之明之開之益之之效矣。曰邪氣者,非指外邪而言,乃陰虛而壯火食氣,火即邪氣也,今五臟得甘寒之助,則邪氣除矣。

余細味經文,無一字言及溫補回陽,故仲景於汗吐下陰傷之症,用之以救津液,而一切回陽方中,絕不加此陰柔之品,反緩薑附之功,故四逆湯,通脈四逆湯,為回陽第一方,皆不用人參。而四逆加人參湯,以其利止亡血而加之也。茯苓四逆湯用之者,以其在汗下之後也。

今人輒云以人參回陽,此說倡自宋元以後,而大盛於薛立齋、張景岳、李士材輩,而李時珍本草綱目尤為雜沓,學者必於此等書焚去,方可與言醫道。

自時珍之綱目盛行,而神農之本草經遂廢,即如人參本經明說微寒,時珍說生則寒,熟則溫,附會之甚,蓋藥有一定之性,除是生搗取汁冷服,與蒸晒八九吹,色味俱變者,頗有生熟之辨,若入煎劑,則生者亦熟矣,況寒熱本屬冰炭,豈一物蒸熟不蒸熟間,遂如許分別乎?

嘗考古聖用參之旨,原為扶生氣,安五臟起見,而為五臟之長,百脈之宗,司清濁之運化,為一身之橐龠者,肺也,人參惟微寒清肺,肺清則氣旺,氣旺則陰長而五臟安,古人所謂補陽者,即指其甘寒之用,不助壯火以食氣而言,非謂其性溫補火也。

陶弘景(456年~536年)謂功用同甘草,凡一切寒溫補瀉之劑,皆可共濟成功。然甘草功兼陰陽,故本經云:「主五臟六腑」。人參功專補陰,故本經云:「主五臟」。仲景於咳嗽病去之者,亦以形寒飲冷之傷,非此陰寒之品所宜也。…………」

實驗是檢驗真理唯一標準

你;可能會認為陳修園或本人錯了。所有任何說法的真確與否必須透過科學檢驗。請檢驗一下本文之首提出的「手淫者必有的異常流汗」是否能為大量重用「人參」,大劑「獨參湯」、「參附湯」、「玉屏風」、「補中益氣湯」……等緩解!?手淫者虛汗就是實驗絕佳的模型,在上述這些說得天花亂墜對付氣虛,固脫復脈的方策(尤其是可鄙的陳士鐸),你將大失所望。通通形同廢物。不獨虛汗止不住。沖涼洗個澡出來,依然汗珠涔涔迸出滾落,汙染了剛沖洗過的肌膚。戴著眼鏡的鏡片內面立即為臉部外馳而出的熱氣所霧化結露。虛火無能被引回歸元,何能復脈固脫?

獨參湯救元陽氣脫何以不應?何以需急加附子?清陰寒,何以必加附子、乾薑?元氣暴脫必陰寒厥逆冷汗淋漓,豈能無附子?!是附子固脫還是人參?

獨參湯

獨參湯(例一):《修月魯般經後錄》引《十藥神書》(錄自《醫方類聚》卷一五)。大人參20~30克(去蘆)。用水300毫升,棗子5個,同煎至150毫升,隨時細細服之。令患者熟睡一 覺。補氣固脫。諸般失血與瘡瘍潰後,氣血俱虛,面色蒼白,惡寒發熱,手足清冷,自汗或出冷汗,脈微細 欲絕者。

獨參湯(例二):《校注婦人良方》卷三。好人參2兩或3-4兩,炮姜5錢。 元氣虛弱,惡寒發熱,或作渴煩躁,痰喘氣促;或氣虛卒中,不語口噤;或痰涎上湧,手足逆冷;或難產,產後不省,喘息。 水煎,徐徐服。如不應,急加炮附子。

獨參湯(例三):《醫學集成》卷二。 高麗參。濃煎,加薑汁、竹瀝沖服。 喉證,亢陽飛越,痰如拽鋸。

 

獨參湯(例四):陳士鐸《辨證錄》卷二。 人參3兩,附子3分。煎湯灌之。久痢之後,下多亡陰,陰虛而陽暴絕,一旦昏仆,手撒眼瞪,小便自遺,汗大出不止,喉作拽鋸之聲。

獨參湯(例五):《保嬰撮要》卷十七。好人參1兩,生薑5片,大棗5枚。以水2鐘,煎8分,徐徐溫服,嬰兒乳母亦服。陽氣虛弱,痘瘡不起發,不紅活,或膿清不滿,或結痂遲緩,或痘瘡色白,或嫩軟不固,或膿水不干,或時作癢,或畏風寒;失血或膿水出多,血氣俱虛,惡寒發 熱,作渴煩躁。

獨參湯(例六):《醫鈔類編》卷十三。人參不拘多少,炒米、煨姜、紅棗。濃煎服。 急救元陽。主大驚卒恐,氣虛氣脫。

獨參湯(例七):《刪補名醫方論》。 治元氣大虛,昏厥,脈微欲絕,及婦人崩產,脫血,血暈。 人參(分兩隨人、隨証)須上揀者,濃煎頓服,待元氣漸回,隨証加減。清‧ 柯琴曰︰一人而系一世之安危者,必重其權而專任之;一物而系一人之死生者,當大其服而獨用之。故先哲于氣幾息、血將脫之証,獨用人參二兩,濃煎頓服,能挽回性命于瞬息之間,非他物所可代也。世之用者,恐或補住邪氣,姑少少以試之,或加消耗之味以監製之,其權不重、力不專,人何賴以得生乎?如古方霹靂散、大補丸,皆用一物之長而取效最捷,于獨參湯何疑耶!

獨參湯救元陽氣脫何以不應?何以需急加附子?乃因為人參根本不能固脫!陳士鐸大量使用人參,僅加微量附子(百分之一),豈能止「汗大出不止」!?汗泄是陽氣暴脫非陰脫,猶如「脫陽」精洩不止並非峻補精液所宜一般。該用的是附子而非人參補精生精。說得暢快;卻置人命於草菅。

《黃帝外經》

陳士鐸何以棄附子獨尊人參?這根源於其命門水火論。並深受《黃帝外經》之「火生於水」「先天之火非先天之水不生」影響。請參見《外經微言》內之《黃帝外經》及陳氏《辨證錄》引火湯之論述。說穿了就是,先補水自然會生火回陽。曰:「先天水火,又互相為根,如噓氣成水,陰根於陽也;蒸水成氣,陽根於陰也。」

氣是先天無形之氣,水是後天有形之水。只有先天之火無先天之水。只有無形之火無無形之水。因為火並非火而是炁。與水毫無關聯。既非火,無水則無關沸不沸。孕胎之血並非先天之水,乃得自母體進食後天水穀所化之精微所灌注。炁是一種「能力」而非氣體。不是後天有形之水,精液血液蒸水成氣而成。而是有先天之火方能有能力將後天水穀精微順利生成肌肉精血充形,生化能量轉換成熱能溫煦機體恆定生命現象。有足夠工作體溫乃是 十二經之火稟之於命門之火。「十二經之火,皆後天之火也。後天之火非先天之火不化。十二經之火得命門先天之火則生生不息,而後可轉輸運動變化於無窮。」《外經微言》。火衰亡陽生命現象低微。虛不受飲食滋補,精血枯涸氣血皆亡。炁不根於陰;只有陰根於炁。

先天之火即為先天真氣,稱為「真」!「黃帝曰:余聞氣者,有真氣,有正氣,有邪氣。何謂真氣?岐伯曰:真氣者,所受於天,與谷氣並而充身也。」《黃帝內經‧靈樞》〈刺節真邪〉篇。「真」是「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易傳》。先天只有惟「一」;而非有「二」。是先有太極。太極生兩儀,兩儀即是天地陰陽。有先天之火無先天之水先天之精!先天之水先天之精,先天之火非先天之水不生,恐怕是陳士鐸個人的觀點。難怪《黃帝外經》被視為偽書!因為不單《黃帝內經》、《難經》無此之論,而且《黃帝外經》之內容歷經兩千年來從無被轉述轉錄甚至片段引述流傳卻能於陳士鐸的《外經微言》出現。

腎氣丸若能於水中補火,氣當回。請檢驗其能否止汗固脫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若有戴眼鏡,請除下眼鏡之後檢視是否仍然留下皮肉印痕。

「無形之火,水能生之。火克於水者,有形之水也.火生於水者,無形之水也。然而無形之火偏能生無形之水,先天之火非先天之水不生,水中補火,則真衰者不衰矣。火中補水,則假旺者不旺矣。見其衰,補火而不濟之以水則火益微;見其旺,瀉火而不濟之以水則火益熾」《外經微言》。無形之水豈能補之?無形之火不能補;豈能於無形之水中補火?藥物皆為後天,豈能補無形之水火?火中補水,則假旺者不旺矣。假旺為假火,虛火矣,豈能火中補水而更讓虛火更熾。濟之以水瀉火,火更衰陽更亡,虛火才更燔熾!「補火而不濟之以水則火益微」?水火不相容,濟之以水豈能補火?這就是「八味地黃丸,於水中補火」的荒謬理論根據。陽八味腎氣丸若能於水中補火,氣當回。請檢驗其能否止汗固脫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若有戴眼鏡,請除下眼鏡之後檢視是否仍然留下皮肉印痕。

參附湯實是附子的影武者,其效力來自附子而非人參。起居不慎則傷腎,腎傷則先天氣虛矣。飲食不節而傷脾,脾傷則後天氣虛矣。補後天之氣無如人參,補先天之氣無如附子。元氣乃先天之氣,元氣暴脫該用附子而非人參自明矣!什是起居不慎?手淫也!

無論以人參為君;附子為臣,或易附子為君,人參退而佐使。皆無法固脫止汗回元氣於無何有之鄉!

人參為君:

溫胃煮散:治胃虛冷,中脘氣滿,不能傳化,善飢不能食:人參末二錢,生附子末半錢,生薑一分(切碎)。上三味和勻,用水七合,煎至二合,以雞子一枚取清,打轉,空心 頓服。《聖濟總錄》

《正體類要》之參附湯:炮附子(9克) 人參(12克)。益氣回陽固脫。 陽氣暴脫證。四肢厥逆,冷汗淋漓,呼吸微弱,脈微欲絕。

南宋 陳自明。婦 人大全良方之參附湯:生附子5-10克, 甘草炙 6克, 乾薑6克 ,人 參6克 。人參另燉,熟附子久煎,取汁合服。回 陽,益氣,救脫。用於元氣大虧,陽氣暴脫。症見手足厥逆,汗出,呼吸微弱,脈微等。本方所治為元氣大虧,陽氣暴脫之 垂危證候,須用大補大溫之品以急固其脫。故方用甘溫力宏之人參為君,大補脾胃元氣,以固後天;配伍大辛大熱之附子,溫壯元陽,大補先天為臣藥。君臣相配,上助心陽,下補腎命,中補脾土。若用得當,則能瞬息化氣于烏有之鄉,頃刻生陽于命門之內,藥效迅捷,確為搶救垂危之良方。

附子為帥:

韓懋之參附湯:陽虛氣喘,自汗盜汗,氣短頭暈。人參五錢,熟附子一兩。分作四帖,每帖以生薑十片,流水二盞,煎一盞,食遠溫服。《濟生方》蒐入於本草綱目。

《重訂嚴氏濟生方》之參附湯。亦稱為,轉厥安產湯《葉氏女科診治秘方》卷三。:人參15克, 附子(炮,去皮、臍)30克 。分作三服。每服以水300毫升,加生薑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 時溫服。 回陽,益氣,救脫。 元氣大虧,陽氣暴脫,汗出粘冷,四肢不溫,呼吸微弱,或上氣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臍腹 疼痛,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現用於心力衰竭見有上述症狀者。 方中人參甘溫大補元氣;附子大辛大熱,溫壯元陽。二藥相配,共奏回陽固脫之功。

參附湯。治陰陽氣血暴脫等證。人參、附子( 製)。水煎服。醫宗金鑑  刪補名醫方論  卷一

《刪補 名醫方論》說:「先身而生,謂之先天;後身而生,謂之後天。先天之氣在腎, 是父母之所賦;後天之氣在脾,是水穀之所化。先天之氣為氣之體,體主靜,故子在胞中,賴母息以養生氣,則神藏而機靜。後天之氣為氣之用,用主動,故育形之後,資水穀以奉生身,則神發而運動。天人合德,二氣互用,故後天之氣得先天之氣,則生生而不息;先天之氣得後天之氣,始化化而不窮也。若夫起居不慎則傷腎腎傷則先天氣虛矣飲食不節而傷脾,脾傷則後天氣虛矣。補後天之氣無如人參,補先天之氣無如附子,此參附湯之所由立也。二臟虛之微甚,參附量為君主,二藥相須,用之得當,則能瞬息化氣於烏有之鄉,頃刻生陽於命門之內,方之最神捷者也。」

參考文獻及引用來原:

《本草新編》卷之一 人參 陳士鐸

景岳全書- 卷之四十八大集本草正上 山草部 張景岳

本草綱目 草部 第十二卷 李時珍

神農本草經讀–陳修園

醫學百科 心氣虛

黃帝外經

外经微言

刪補名醫方論

Tags: , , , , , , , , , , , , , , , , , , , ,

Posted in 手淫失去的是千百倍於精液,更珍貴的命門真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昆吾剑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